肿瘤-临床表现-局灶性坏死

来自cpubmedkg
KGadmin讨论 | 贡献2024年7月6日 (六) 13:06的版本 (导入1个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主实体:肿瘤,关系:临床表现 ,尾实体:局灶性坏死

实体ID:1741483

关系介绍[编辑]

待补充

来源[编辑]

脑膜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果:肿瘤的切除程度,病理检查见核多形性、局灶性坏死、脑浸润、血管成分增多,FCM检查见超二倍体、高DNA指数(DI)、高增殖指数(PI)等与复发显著相关.

儿童肾外恶性横纹肌样瘤临床病理学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肿瘤细胞呈片状或小梁状分布,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较多核分裂象,多数病例可见局灶性坏死和出血;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AE1/AE3和CAM5.2,特征性地不表达INI1;随访8例中5例1年内死亡,其余3例分别随访1、3、7个

假肌源性(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2例临床病理观察(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类似于上皮样肉瘤,由密集成片或略呈结节状增生的卵圆形或圆形的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组成,二者之间相互移行;可伴有局灶性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