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实验室检查-血小板平均体积”的版本间的差异
小 (导入1个版本) |
小 (导入1个版本) |
||
第7行: | 第7行: | ||
==来源== | ==来源== | ||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及临床意义(中华医学会文献)=== |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及临床意义(中华医学会文献)=== | ||
− | 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97例[[脑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参数(主要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检测,按不同发病时间段分为 | + | 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97例[[脑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参数(主要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检测,按不同发病时间段分为<48 h内组(20例)、49 h~7 d组(33例)、7~14 d天组(11例),14 d后组( |
===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相关性探讨(中华医学会文献)=== | ===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相关性探讨(中华医学会文献)=== | ||
第16行: | 第16行: | ||
===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中华医学会文献)=== | ===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中华医学会文献)=== | ||
− | 结果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R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 | 结果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R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容积(MCV)、[[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生 |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中华医学会文献)=== |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中华医学会文献)=== | ||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2024年7月6日 (六) 09:41的最新版本
实体ID:544235
目录
关系介绍[编辑]
待补充
来源[编辑]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及临床意义(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 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97例脑梗死患者及4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小板参数(主要指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检测,按不同发病时间段分为<48 h内组(20例)、49 h~7 d组(33例)、7~14 d天组(11例),14 d后组(
血小板总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与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相关性探讨(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分析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脑出血患者和健康人,脑梗死患者和脑出血患者,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在血小板总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两项指标上有无统计学意义.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平均体积以及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血生化和血常规指标变化对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价值(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果 脑梗死患者红细胞(RBC)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平均红细胞容积(MCV)、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计数(PL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