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死-药物治疗-阿司匹林治疗
实体ID:3838269
目录
[隐藏]关系介绍[编辑]
待补充
来源[编辑]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药物对其的影响(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同时将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治疗组(A组,20例)和参芎注射液+阿司匹林治疗组(B组,20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SNSS)评分和PLA、PAR、hs-CRP、TNF-α水平的变化.
脑梗死二级预防中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干预措施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此研究中所研讨的360例患者均随机选取于2015年1月-12月期间入院后接受阿司匹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中,十天后测定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挑选阿司匹林敏感者、半反应、抵抗者,随机将其分A(90例)、B(90例)、C(90例)三组,其余90例患者划分到D组,
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选取在2011年06月至2014年01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患者320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60例,对治疗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治疗+氯吡格雷,对对照组患者:单独使用阿司匹林治疗。
阿司匹林抵抗在脑梗死二级预防中与血管事件的关系(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就口服阿司匹林治疗,服用1周后通过检测血小板聚集率检测患者是否出现阿司匹林抵抗,并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脑梗死复发以及其他血管时间发生率,分析阿司匹林抵抗与血管事件发生的相关性.
依达拉奉在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评价(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5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2例以及观察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150 mg阿司匹林治疗,早晚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