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传播途径-异性性传播
实体ID:1982790
目录
关系介绍[编辑]
待补充
来源[编辑]
2010年巴马县19例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论 巴马县艾滋病疫情发展迅速,异性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女性患者超过男性,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须加强艾防力度,应开展以女性的安全与健康为出发点的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作为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艾滋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果:艾滋病的发病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等因素,均存在一定的联系,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异性性传播、同性性传播及采供血人员、使用血制品血友病人、吸毒等多种,临床症状则以发热、咳嗽、口腔病变、消瘦、贫血、腹泻为主。
株洲地区艾滋病异性性传播危险因素评估及特征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论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形式多样,株洲地区以异性性传播及男男同性传播为主,以不安全商业性性传播为主要特征.
2013年河池市艾滋病疫情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论:河池市艾滋病疫情依然严峻,异性性传播成为主要传播途径,并在普通人群中传播,流行因素复杂,艾滋病防控工作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114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与病人死亡情况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结果 艾滋病病人的总死亡率为29.31%,总病死率为22.88%,死亡率在2001-2002年达高峰,后逐渐下降,2011年后有所回升,病死率呈下降趋势,近几年基本维持在5%左右;死亡病例感染途径主要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59.65%;不同感染途径死亡率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