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遗传

来自cpubmedkg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主实体:子宫内膜异位症,关系:病因 ,尾实体:遗传

实体ID:11088284

关系介绍[编辑]

待补充

来源[编辑]

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于育龄期女性,是一种病理上呈良性改变但又有恶性行为的疾病,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可能与血管形成、细胞凋亡、免疫因素、激素与受体及遗传等方面有关.

二噁英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病因尚不清楚的妇科常见病,除了既往认为的免疫、激素、遗传等因素与之相关外,近年动物实验及环境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环境毒素二噁英亦可能与之发病相关,但其潜在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通过多种途径致病.

116例女性不孕症病因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3)其它原因引起的(如生殖器畸形、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异位症、免疫性不孕和遗传等因素)占18.11%.

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卵巢肿瘤的相关性分析(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恶变机制还不清楚,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激素、抑癌基因突变、细胞凋亡、遗传、免疫功能、环境和芳香化酶等有关.

抑癌基因PDCD4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中华医学会文献)[编辑]

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属于子宫内膜异位性疾病,是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以外的其他组织或器官,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经血倒流、遗传、手术等,EMs临床表现为痛经、月经不调,甚至不孕,虽然EMs属于良性疾病,但具有恶性肿瘤特性,可发生恶变.